河北兵不行,換西軍仍慘敗,燕京之戰宋軍在金軍面前丟了多大臉?
作者|冷研作者團隊-茯苓
字數:4452,閱讀時間:約12分鐘
全国首家! 喜憨基金会成立数位观光庇护工场
宣和四年(1122)六月,宋軍於白溝大敗,死傷慘重。七月二十六日,童貫搬兵自雄州返回河間府時。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,此時北遼皇帝耶律淳驟然病死,遼人奉蕭後爲主。
此時,六賊之一的太宰王黼,“欲功高蔡京,力主再興師議”。宋徽宗知道此前的慘敗必然瞞不過金朝,因此從政治的角度來講,宋朝已經落口實於金朝,很可能使得宋朝在談判中落於下風。在宋徽宗看來,只有孤注一擲強奪燕京,才能真正獲得戰略上的主動。在這番考慮之下,宋徽宗令童貫等繼續駐守等待援軍,並發動諸道兵馬共計二十萬,於九月在邊境會師,下旨曰:“異議者斬”(《三朝北盟會編·卷9》)。
八月初一,西軍將領鄜延路總管劉延慶取代种師道爲都統制,耀州觀察使劉光世代辛興宗。宋軍規劃爲兩道進兵,一路以劉延慶統帥,往白溝方向進發;劉光世駐兵廣信軍。是時,北遼正忙於耶律淳新喪,“主將四軍…先次併入燕,結謀策立蕭後,不暇來白溝”(《三朝北盟會編·卷9》),讓宋軍前期的推進相當順利。
未踏之地
九月二十二日,宋軍在遼朝知易州高鳳的內應下取得易州;次日,遼朝常勝軍將領兼涿州留守郭藥師囚禁刺史蕭慶餘,並遣團練使趙鶴壽率精兵八千、鐵騎五百,獻上一州四縣之地。
超級仙氣 格子裡的陽光
九月二十六日, 童貫令楊可世與東路軍統制劉光世合軍兵,共同前往易州安撫民衆,其後赴涿州與大軍相會,受劉延慶指揮。然而,劉延慶與楊可世“素有隙忌”,二人“互爭高下,氣相尚不服,叱咄軍中,張有異論”(《三朝北盟會編·卷10》)。
九月二十九日,劉光世到達易州南部的古燕城,與遼兵發生遭遇戰,並將其擊潰。十月一日,宋軍收編了易州的防軍,“所管三十餘處,連鄉兵五十餘萬,悉應王師,以常勝軍八千、易州義兵五千,並隸劉延慶前軍爲鄉導,仍自涿州屯泊於雄州”(《三朝北盟會編·卷10》)。
至此時,宋軍部隊的主要構成愈加複雜。四月北征時,雖然啓用了西軍將領种師道,但所率兵馬卻是河北方面軍。而此次宋徽宗則“委劉延慶都統陝西大兵”(《三朝北盟會編·卷10》),這意味着本次作戰的部隊是由西軍、河北軍以及部分歸降部隊所組成的混合軍隊“無慮五十萬”,宋人甚至自滿“自古出師之盛,未有甚於此”(《三朝北盟會編·卷10》)。然而這樣一支混合部隊,看似人數衆多,但卻深含隱患。
北宋後期實行“將兵法”,各部軍隊極少更戍。所謂更戍,即是輪換戍守的意思,這樣一來,士兵往往需要適應不同地區的作戰條件,能夠在更戍中有效平衡不同地區軍隊的戰鬥能力。但自更戍取消以來,不同作戰部隊所面臨的戰爭壓力不同:河北百年無戰事,因此軍隊在百年時間內迅速腐敗化;西軍因長期與西夏作戰,所以軍隊依然保持着良好的作戰意識與軍事素養。
离岸风场首次成功养殖大型海藻 每年增碳汇量达2.6万吨
當仁宗、神宗兩朝降低中央三衙禁軍比例以後,地方軍極少更戍,不同地方軍之間協調問題逐漸凸顯。來自不同系統的軍隊,必然會對指揮系統有着更高的要求。但此時宋軍內部的矛盾,卻又顯著影響了指揮系統的有效性。《宋史·劉延慶傳》說“延慶行軍無紀律”,實際上正是這一問題的體現。
十月十九日,東路軍都統制劉延慶等率大軍再度從雄州出發、入新城縣;西路軍劉光世、楊可世自安肅軍出發,計劃入易州、會師於涿州,一同進取燕京。
沙特主权基金PIF和现代汽车将在沙特建立工厂 计划年产5万辆汽车
然而當東路軍到達前線之時,西路軍卻遲遲未到。在燕京附近的良鄉縣盧溝河一帶,東路軍遭遇了由蕭幹、耶律大石等率領的北遼部隊,宋軍初探以爲遼軍“兵不滿二萬,憑河排布”,但卻“未究虛實”。但北遼軍隊的數量絕對不止兩萬,僅常勝軍便“號五萬”(《三朝北盟會編·卷10》)。北遼更是有言,“聞漢軍十萬壓吾境,吾師三倍,敵之有餘”(《宋史·劉延慶傳》),計三十萬人,因此“兵不滿二萬”的判斷很可能有誤。
雙方隔河相望,兩方兵馬多次進行小規模交鋒與試探,互有勝負,但仍處於對峙階段。至十月二十三日,童貫下令催促劉延慶進軍:“軍至良鄉,連日不進,可出奇以取勝,況我軍比賊倍萬,以彼較此,利害皎然。仰疾速趨燕京。”(《三朝北盟會編·卷11》)
CreatorBase培育网红 获国发基金投资
按理來說,攻城戰並不應操之過急。宋太祖、宋太宗攻打北漢時,也曾圍城數月而返。但對於此刻的宋軍來說,時間反而是最爲寶貴的:一來,供給五十萬軍隊需要大量的糧草裝備,但河北補給嚴重虧空,軍糧“雖曰見在,粗不堪食”且“軍器甚闕”(《三朝北盟會編·卷6》),難以長期供給五十萬人;二來,金兵進軍取大遼中京,據山後地土虎視眈眈,又遣使以修好爲名打探宋軍虛實,給宋廷造成了不小的外交壓力。
在這種情況下,宋朝急於在短期內攻下燕京,試圖取得戰略上以及外交上的主動權,因此“奇以取勝”就成了戰術上的第一選擇。
义教“信息科技”课程理解
在童貫的命令到達以後,劉延慶當即召開了戰前會議,而郭藥師獻謀策“搗虛取之”:即以宋軍主力部隊向遼軍發動正面進攻,吸引其主要火力與注意力;同時,領一支輕騎作爲騎兵,渡過瀘水、跨過燕山,再與城內漢民裡應外合,大開燕京城門。(《三朝北盟會編·卷11》)
然而,所謂的奇招往往有其侷限性。以奇兵潛入其防禦圈內,固然有出其不意的效果,但卻也意味着奇兵部隊陷入了敵人防禦圈的包圍之中。如果不能取得預料中的戰果、在短時間內“先擒王”,那麼遼軍只需抽調一部分兵力回防,就可以擊潰這一支奇兵。
十月二十三日夜間,一支由楊可世、郭藥師率領的七千人混合部隊於夜半渡河,於次日凌晨到達燕郊。此時遼軍主力尚在城外與宋軍對峙,對於內圈的防備十分鬆懈。郭藥師組織起一支數十人的死士隊伍,突襲燕京迎春門,殺死數十名城門軍,奇襲部隊隨後魚貫而入,控制了燕京七個城門,但整座燕京城“內外帖然不知兵至,鹹謂有神一般”,剛剛登臨大寶的蕭後甚至不得已“登宣和門,親施箭鏃,以拒王師”(《三朝北盟會編·卷11》)。
然而,郭藥師、楊可世等宋軍將領,卻對於這次軍事行動的戰術目的產生了誤解。此次行動,目的旨在“先擒王”而非擾亂燕京。但在具體行動上,宋軍這支奇兵,並沒有將目標對準北遼的軍隊,以及在宣和門“親施箭鏃”的蕭後,而是唆使在燕漢人與契丹等族對抗,並自以爲已經控制了燕京局面,“申宣撫司告捷”。
三星宣布批量生产汽车用10nm LPDDR4X颗粒
此後更是對民衆發起攻擊與劫掠,“所在巷戰,齊殺契丹,劫掠財物”,“已而飲酒攘奪財物,紛然恣淫”,“誅戮萬計,通衢流血”,儼然是一副屠城掠地的風範。同時,作爲押後的“趙鶴壽後軍不來”,使得奇兵部隊後繼乏力。(《三朝北盟會編·卷11》)
九位数赞助到手 T1联盟玩真的
就在這支“奇兵”在城中燒殺擄掠、顧不上作戰任務時,蕭後已經“密遣人召蕭乾等回”,而燕京與前線相距不遠,因此宋軍突襲燕京之事很快便被前線知曉,於是北遼將領蕭幹“晝夜來援”。這支奇兵對於戰局並沒有清晰的認知,當城外塵土飛揚時,宋軍將領都還以爲是“延慶遣兵來助”。
但宋軍還需要突破遼軍的防禦圈,才能順利到達燕京,因此先到達燕京的當然是遼軍。在郭藥師等待援軍到來之時,劉延慶“大軍屯瀘溝未動”;城中宋軍卻見“燕王冢上,立(遼)四軍旗幟矣,方錯愕瞪視”。(《三朝北盟會編·卷11》)
芬普尼蛋补破网 农委会:未来检验须48小时内出炉
儘管宋軍此刻已緊閉城門以防遼援軍入城,但“四軍人馬自南暗門入,內諸門皆啓,鐵騎突出”,且“斷了諸門吊橋”,儼然一副甕中捉鱉的姿態。形勢逆轉之下,郭藥師等宋將只能一邊指責“都統亦不遣援兵”,一邊急於奔命,“初選精兵六千,至是免者數百騎而已”。這場奇襲作戰,以宋軍的徹底失敗而告終。(《三朝北盟會編·卷11》)
武破九霄 小说
這次作戰,再一次將宋軍內部的矛盾暴露出來:
在攻打燕京的作戰中,楊可世本應在十九日左右到達,然而他在收到集結命令之後的三日才行軍,於二十四日纔到達,完美錯過了這次戰鬥;原本五日之期並不算長,但東路軍主將劉延慶似乎是因爲與楊可世“素有嫌隙”,又或是因爲與其爭功,因此沒有等待西路軍到達,在宣撫司的催促下盲目進攻,卻又未能配合郭藥師的作戰,進而導致失敗。
在奇襲失敗以後,宋軍在琉璃河的輜重部隊也遭到北遼軍隊突襲。在幾番思量以後,劉延慶以“糧餉不繼、去漢界遠、中道多事,不即引還,久恐生變”爲由,向宣撫司申請暫時退軍。但就在這一時候,北遼卻在商討,準備乘着宋軍士氣衰敗之際進行突襲,並定計:“當分左右翼,以精兵衝其中,舉火爲應,殲之無遺縱一人”。(《三朝北盟會編·卷11》)
正在當時,宋軍決定撤離,並沒有做好戰鬥的準備。遼軍於凌晨於盧溝河北岸焚草,頓時火光沖天。劉延慶見此,認爲遼軍主力已經攻來,因此下令焚燒輜重、輕裝撤離。若此時宋軍能夠重整旗鼓與其對抗,尚且能夠組織有序的撤離,但劉延慶“不告諸將而退”,且各部軍隊來自於不同的系統,就導致宋軍在撤退之時產生了混亂,“五軍雜遝擾攘散走,自相踐蹂,奔墮崖澗者莫知其數”(《三朝北盟會編·卷11》),一應物資俱毀。
割韭菜最佳时机雷克萨斯LX600特价全国
北遼常勝軍緊隨宋軍後方,兩軍轉戰至白溝河,宋軍“又大敗”(《三朝北盟會編·卷11》),“相蹂踐死者百餘里”(《宋史·劉延慶傳》),清城也被攻破。
事實上,當宋軍將第一次失敗的原因,單純歸結於河北軍戰鬥力不足、种師道抗命兩點之後,就會誤以爲只要徵調西軍、更換將領,就可以達成既定的戰術目標。然而,這次宋軍的慘敗卻充分暴露了宋軍更戍法下指揮系統效率低下、以及宋軍將領內部的不睦。
自此次戰敗以後,宋朝不僅喪失了此前所取得的戰果,且“自熙豐以來,所儲軍實殆盡”(《宋史·劉延慶傳》),軍隊也同樣損失慘重。不僅如此,宋朝還要承擔招降而來的遼朝逃難者與鄉兵,其中鄉兵“置於河東者約十餘萬衆”,對當地軍需供給造成了嚴重負擔,甚至影響了軍心。
曾是惊鸿照影来
海豚现身垦丁状况差 海保署救援白忙一场
這次戰敗的後果,不僅限於此:“契丹知中國不能用兵,由是輕宋”(《宋史·劉延慶傳》),在戰爭上連連取勝的金朝更對宋人嗤之以鼻。十一月一日,就在宋軍大敗的消息傳播開時,完顏阿骨打就打算更改宋金盟約,“欲以西京交割爲名,更改許燕之議”(《三朝北盟會編·卷11》)。
白溝和燕京的連續兩場戰敗,宋朝不僅喪失了軍事以及政治上的主動權,還讓金朝看見了宋軍在戰爭能力上的落後,進而在金人心中埋下了侵宋的禍心。然而,宋廷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打算,以至於在靖康之役中遭遇慘敗。